专家会员
彭晓辉
(男,1957年6月生),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曾任副院长;世界华人性学家协会副秘书长兼《华人性研究》主编;中国性学会性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性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出常务委员;《中国性学百科全书》编辑部执行副总编;湖北省性学会性心理与性教育专业委会员副主任委员;武汉性学会理事长;德国洪堡大学赫希菲尔德性学资料库中文版主译。
从事专业:人类性学(Human Sexuality)
1983年至1991年从事《人体组织解剖学》、《运动解剖学》、《生理学》、《神经比较解剖学》和《法医学》的本科与研究生的教学工作。自1992年起涉足现代性学的研究和大学生性健康教育。1995年将开设的生物专业选修课《性生物学》改造成对全校各年级、各专业本科生开放的素质教育选修课《性学概论》。2000年10月指导成立中国大陆第一个大学生性学群众团体——华中师范大学大学生性学协会。2002年3月参加中国大陆和瑞典合作的“中瑞性与生殖健康教育高级培训班”学习,取得瑞典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协会和北京大学分别颁发的结业证(中外通行)。2002年11月应邀,到瑞典作学习和学术交流访学,获得瑞典性教育协会性教育熟练证书。2003年9月应邀请出席深圳国际性医学培训班作主讲教师。2005年,其性教育研究项目分别获得华中师大和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同年,应德国性学家黑伯乐教授邀请,担任其建立的“赫希菲尔德性学资料库的主译”,翻译资料库的性学教材和文献资料超过200万字的翻译工作结题。2006年5月应邀在香港大学性学家吴敏伦邀请参加香港第一届性文化节,并对市民做现场讲座。2008年应复旦大学邀请,为其研究生课程(硕博通选课)《性社会科学》讲授部分内容;同年出席在深圳举办的“世界华人性学家协会”成立大会,当选为该协会副秘书长兼《华人性研究》总编。2010年8月12-14日,应邀参加"第十届亚洲性教育大会",做”华人性教育发展展望”的主题发言。2016年5月-6月,在南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访学,获得性教育、性咨询师与性治疗师培训结业证书。2018年11月,在荷兰Nyenrode Business University访学,参加性学课程培训,获结业证书。
专业特长
具有医学、生物学和心理学研究能力,尤其在性生物学、性医学、性心理学、性社会学、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学和性法学等领域有较深的研究和探讨;从事性学研究和性学教育及咨询、婚姻家庭相关的性问题指导及咨询、相关法律中涉及性问题的指导和咨询。现已经招收人类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12届16名,性/性别社会学(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一届1名。指导生物学学科教育学硕士20名(其中10名以涉及性教育的硕士论文毕业)。
彭晓辉一直在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任教并从事研究工作(其中在1985年至1986年担任中央讲师团讲师,赴西藏大学援藏教学;1996-2000年在职攻读研究生班,动物学及动物行为学方向),1992年起,在性学研究和大学生性健康教育领域潜心工作至今已有近26年。他开始涉足到现代性学的研究和大学生性教育,在华中师范大学建立起了成体系的性学教育课程《性科学概论》《人类性学》《性生物学》等课程,并在2007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就目前来说,主编和副主编涉及性学的教材和普及教育读本20本,在编再版教材2本,在译《性心理学》(霭理士原著,北京大学出版社拟定出版项目)。
在生物专业的研究成果不计,就从性学领域看,他近10年来承担的科研项目10项。其主持完成的湖北省教学科研项目“师范院校性学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研究”(通过校、省鉴定,鉴定级别为优秀,2005年获得湖北省教学成功一等奖)。近10年来仅在性学研究领域就完成了学术著作和教材20部,其中独著、主编和副主编的著作9部;翻译世界最大的人类性学网站“赫西菲尔德性学资料库”(德国洪堡大学)网络性学教程和文献资料达200多万字,并任该网站的中文版负责人;独立发表涉及性哲学、性心理学、性社会学、性生物学、性伦理学、性教育学等涵盖文理两个学科范畴的论文有60余篇,有的获得了中国性学会优秀论文奖。撰写普及的性教育文章超过100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