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2018年十大性学新闻事件发布及点评

作者:中国性学会 来源:未知
字号:
浏览次数:

由中国性学会、中国性学会性学研究院和《中国性科学》杂志共同组织专家和公众评选的“2018年十大性学新闻事件”,于2019128在北京揭晓。

中国性学会会长、中国性学会性学研究院院长姜辉教授表示:此次活动是中国性学会发起的“性福中国”工程的举措之一,旨在推动国民性健康意识,普及性科学知识,拓宽性意识,去伪存真,让专家和学者用通俗的语言进行点评并传递给大众和媒体,增进性科学与性文明发展,不再让国民谈“性”色变,为构建“性福中国”贡献一份力量。

据中国性学会秘书长童立介绍:活动组织者对过去一年内引起热议的“性学”相关事件进行梳理和筛选,邀请权威性学专家如姜辉、彭晓辉、周辉良、方刚、张玫玫等分别进行了评点,通过网络和微信发起了专家和公众参与的投票评选。最终“首届中国性学家大会召开”“印度性教育短片走红”以及 “广州性文化节成功举办20届”等性学新闻事件入选“十大”。

这些新闻内容涉及性与生殖健康、性别平等、性法律,性审美,性教育等众多领域和热点话题,评述专业权威、深入浅出。

著名性学家彭晓辉教授说:这一活动的意义重大,一方面能够促进读者结合专家观点思考,也为媒体在日后的报道上找清方向,也希望能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专业性参考。

姜辉会长介绍说:性学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中国社会急需普及全面和专业的性教育,特别是在自媒体普及时代,媒体人和性教育咨询人员专业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性教育人才急缺。为此中国性学会专门成立了“中国性学会培训认证中心”,全面推进国内性教育师和性咨询师的专业化和规范化培训工作,为“性福中国”贡献力量。



2018年十大性学新闻事件发布及点评


一、 首届中国性学家大会,“性福中国”,扬帆起航

由中国性学会和《中国性科学》杂志主办的“首届中国性学家大会”20181215日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200余位性学专家出席,就中国性学发展现状和未来方向进行了深入探讨。同时,中国性学会也完成了新一届的领导班子换届。中国性学会会长、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男科主任姜辉教授表示,性学是一个非常综合的学科,涉及性医学、性心理学,性教育等方方面面,但它的核心目标是帮助个体、家庭和社会实现性健康。在本次会议上姜辉教授提出“性福中国”工程,将从性福调研、性福科普、性福家庭,性福医院、性福老人等多方面开展工作。(来源中新网等)

专家观点:建设性福中国工程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性福中国的重点是促进全民性教育的普及和推进。首届中国性学家大会的胜利召开,不仅为我国性学未来的发展确定了基调,也为性福中国工程建设指明了方向。

中国性学会未来几年的任务是通过调查研究了解目前全国的性学现状,有针对性的开展大众性教育科普活动,重点要帮助青少年儿童、女性、老人收获性健康和性福。目前开展工作的难点是如何发挥学校和医院的作用,帮助更多的青少年学生和各类疾病患者实现性健康,促进我国性文明水平的提高。中国性学会加油!



二、 印度性育短片走红:性教育惠及社会文明

2018一部关于父子间性教育的印度短片在中国互联网上受到广泛传播,网民纷纷感叹原来印度人敢这样做性教育。孩子的性教育方面,其实很多中国的家长做得都很不到位,甚至根本从来没对孩子进行过性教育,印度的这部性教育短片,让中国的家长汗颜。来源于互联网

专家观点印度的性教育短片,《父与子的尴尬聊性》共五集,内容包括我从哪里来、性自慰、避孕、月经和同性恋。这些这都是性教育中的敏感话题却同样是中国3~10岁孩子最关心的性问题。片中父亲用孩子熟悉的生活现象比拟地讲解这些看似敏感却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身体和心理事件。比喻之巧妙、回答之科学、语言之贴近使孩子把性与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没有神秘、污秽,有的是自然、亲切且不失科学性是智慧之父爱。

孩子从小逐步形成对性问题与其它自然、社会问题一样坦然而积极的探索态度!这将惠及其一生乃至社会文明


三、 广州性文化节成功举办20届:性文明需要你我共同参与

2018年11月2日,第二十届广州性文化在广州琶洲南丰国际汇展中心举行,为期三天。这也是广州性文化开展20年,本次性文化节预约登记专业买家近3000人,来自国内外的参展企业共计260家。

广州性文化又称广州性文化博览会是为了更好的宣称教育性知识而专门设立的。旨在传播性科学、普及性教育、更新性观念。性文化节现场,会议举办方将邀请著名性学专家来讲解性知识,探讨性文化、性教育、性和谐等热点话题话题来源于南方报业。

专家观点

中国的性文化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中形成的性观念、习俗、行为特点,以及有关性的知识、文艺、道德规范和诸般社会体制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国人对性健康的需求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国人大方谈,谈色变已成历史。

广州性文化节是我国性文化的积极推动者和践行者,特别是在2018年第20届广州性文化节上举办的百姓性福与健康中国专家论坛,对青少年性教育问题、艾滋病、情趣用品等社会高度关注的性健康问题,从生理、心理、社会行为等全方面提出来新解读。

性文化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性文明将造福每一个中华儿女,一路探索、一路向前,中国性文化建设需要你我共同参与。



四、 “娘炮”偶像引争论:审美多元尊重为先,男性气质涵养为重

《开学第一课》是教育部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合作的大型公益节目。 201891日,《开学第一课》因为嘉宾多为当红“娘炮”男艺人,引发家长反感和批判,甚至发出“少年娘则国娘”的担忧,认为男人一定要有“血性”。但也有反对者提出,一个性别平等和价值多元的社会,应当尊重多元审美,阴柔和阳刚、细腻和粗放在一个人身上也并非对立不可兼容。(来源于新浪微博)

专家观点:

现代社会提供了多元的生活方式,拓宽了审美的范畴,那种基于性别特征的价值判断,将男性气质简单等同于外表外貌,是一种粗暴的做法。

一个不懂得尊重多元性别的社会,不是一个进步的社会;一个不懂得尊重多元的孩子,也不会是宽容的孩子。一个理性、成熟、宽容的社会理应包容。

同时,我们也呼唤在青少年中有着广泛影响的明星们,更应该注重自身内涵、品质的培养,呈现更加积极、向上的形象,展示更加健康、阳光的审美,以应有的社会责任与担当精神成为真正的偶像。


五、 吸烟男性生育健康调查报告发布:控烟也是为了国民的性福

20181120日,由中国性学会、中国男科(不育)联盟设计并发起,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牵头组织全国16个省份的25家医疗机构开展了“吸烟男性生育健康状况调查”,最后形成了《中国吸烟男性生育健康调查报告》。报告显示,患有不孕不育的夫妇中,54.86%的男性吸烟;32.34%的吸烟男性精液异常。

中国性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男科中心主任姜辉表示,根据受调查者的精子质量检测结果看,吸烟者的精液异常主要表现在精液量少、精子数量减少、精子密度降低、精子存活率及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下降等,也有部分精子出现了畸形。这可能是烟草中的尼古丁等生物碱、苯并a-芘、镉以及吸烟引起的氧化损伤、精子细胞易损伤性增加和自我修复能力下降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来源于中国性学会官网)


专家观点:当前,男性生育力下降是全球面临的重要性健康问题,而男性吸烟的陋习则对男性生殖健康有着明显影响。

报告的结果和数据再一次为广大吸烟育龄男性敲响了警钟,同时也为国家制定禁烟和控烟政策提供了相应的专业数据和依据。可以说男性生育力的下降不仅是个人的问题而且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发展问题。所以这一调查报告意义非常重大,将为国民的健康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做出重要贡献。



六、 明星家暴引关注:对家暴零容忍,对施暴者需心理辅导

20181120日,男演员蒋劲夫的日籍女友中浦悠花在社交媒体上晒出自己被家暴的照片,此事公开后,网友一片哗然,很多网友在其微博中留言表示很失望。其后被警方带走的消息也不胫而走。(来源于新浪微博)

专家观点蒋劲夫事件后公众的同仇敌忾,说明了公众反家暴意识的提升。这是好事。国际社会倡导的对家庭暴力的态度是:零容忍。但是,我们零容忍家暴,不等于彻底否定施暴者。施暴者也是可以被教育和改变的。

蒋劲夫承认施暴、自首,便是有悔过表现,应该对他采取接纳和包容的态度。但国际经验显示,施暴者只有具备强烈的改变愿望,以及接受专业的辅导,才可能改变。中国社会针对施暴者的专业辅导还没有开展,这是未来需要完善的


七、 侮辱女性言论被炮轰:男权深入人心,女性主义道阻且长

20181118日,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在2018年学习力大会上声称,“中国女性的堕落导致了国家的堕落”;1223日,当当网联合创始人李国庆在微博上发表“婚外性非婚外情”、“婚外性无害”、“男人要自我保护”等言论。两人言论引发舆论一片哗然。在舆论压力下,两人均发文道歉,俞敏洪还专程到全国妇联机关诚恳致歉。(来自于新浪微博)

专家观点:两位在中国商业界有着一定影响力的男性,发表这样的言论,恰好反应了他们在性别意识上的缺失,而这可能是大部分中国男性的缩影。我们暂且放下言论逻辑讨论,这样的表达也伤害了女性的情感,这也预示着中国的性别平等之路还有很多路要走。


八、 耽美文学被判十年:量刑刚刚好

2018.10.31芜湖县人民法院做出宣判,刘某某等小说作者犯制造、贩卖淫秽物品牟利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六个月并惩罚金。

这件看似平常的扫黄打非事件,因案主的影响力及部分人对量刑过重的感受,在网络上迅速引起了关注。来源于芜湖新闻网

专家观点:网上确实不少网友为天一喊冤,认为刑罚过重了。但看看《刑法》和最高法《关于审理非法出版物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1998)第8条的规定,凡是制作、复制、出版……淫秽扑克、书刊、画册,册数2500-5000册,或牟利金额15-25万元,任一条件达到即符合《刑法》制作、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罪情节特别严重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所以,该案并非是写小文被判刑,而是制作、贩卖淫秽物品并牟利。

其次,该案并非出版触碰红线导致重罚也非涉及未成年人的色情而重判。实际上本案的量刑非但没有从重,反而是选择最轻的十年起刑点。


九、 点名批评商业情感教育,让专业性教育抢回阵地

2018522日,因发布有关慰安妇的严重不当言论,(微博账户@Ayawawa )被禁言半年。妇女报、人民日报点名批评Ayawawa中文名杨冰阳在她的理论中,没有教导女性要自立自强,反而过多强调女性的年龄、长相、身高、罩杯、体重、性格和家庭环境都在其后。其点名批评的还有:PUA教育,PUA是教男生把妹一种商业化的情感操控术。(来源于妇女报、人民日报、微博等

专家观点:人们关注和渴望异性亲密情感是从青春期开始的,学习和实践动机此期最强,并将影响之后的婚恋和异性交友!

但这个时期的家庭和学校教育从之前的严禁、到后来的不问、到现在不知如何指导?现在进入婚恋期的青年,在家庭既没得到父母有意识的指导,也没有看到感受到父母是如何成功进行这一交往的,使得他们中绝大多数不知如何获得和建设异性亲密感情,进而不会处理婚恋中的情感问题。

当前的单身剩男剩女和高离婚率都与此有重要关系。这块亟待雨露滋润的干涸土地,在传统与现代文化撞击的今天,国家、科研机构、学校、家庭没有拿出有说服力、生动活泼的教育内容与形式,却被缺乏科学、严谨、可发展的说法和机构个人抢占了先机,从300万粉丝的关注度,和肯花大价钱报名看青年人的需求迫切且巨大,这为我们自诩专业机构的同仁们提出:必须马上拿出受年轻人欢迎、站得住脚的内容,去抢回这个阵地的!


十、 艾滋病学术年会召开:防艾呼唤全面性教育

926-29日,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在云南昆明举办第五届全国艾滋病学术大会。来自国内外多学科领域3000多名专家学者等各界代表就艾滋病及相关疾病防治研究最新信息、成果与进展进行交流。这是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举办年度艾滋病学术大会以来,涉及专业领域最广、设置专题论坛最多、安排大会报告时间最长的一次学术盛会。中国网

专家观点:艾滋病的蔓延是全球面临的一大棘手问题,全面性教育在防治艾滋病的道路上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实中真正开展性教育的并不多,如何开展性教育更存争议。性教育应该从出生就开始,并贯穿人的一生。正如我国高校、青少年和老年人艾滋病疫情显著增加,说明艾滋病不再是青壮年的专利,而是严重危害全人类全年龄段的重大传染病,性教育应该全年龄段开展。

性教育不是恐吓教育,应该开展综合、全面性教育。教育,不是传递恐惧死亡,而应该是科学、全面传播艾滋病知识,传播爱和力量才能知艾防艾。性教育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全方位参与,正如防艾教育也需要三者密切配合、协同进行。



寄语:

美国《大西洋月刊》201812月封面文章—— “年轻人性生活为什么这样少?被中国媒体大量转载。这篇文章总结了美国的性现状:就是在观念开放,科技发展,网络便利的情景之下,依然出现了“性萧条”( The Sex Recession)的现状。

那么在过去一年中国的性现状又如何呢?中国性学会2018年度十大性学新闻事件的点评中我们大致梳理出一个结论:我们没有性萧条,有些性迷茫,方向是性教育。

无论是首届性学家大会的圆满召开,还是广州性文化节的蓬勃发展都预示这目前我们国民的性还在努力摆脱性愚昧,在走向性文明康庄大道上,不过这一路上有很多曲折和苦难,比如:生育力下降、性别意识缺失、家庭暴力频发、艾滋病蔓延等多种问题。

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很多专家都不约而同的指向了全面专业的性教育。性教育的缺失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中国性教育才刚刚起步,很多学校没有老师、没有教材、也没有课时的窘境。2018年日本Tenga做的全球性调查中显示的中国人在学校接受性教育的比例是36%,在调查的18个国家和地区里,中国排名倒数第四。

事实上,我们的国家和政府一直是性教育坚定支持者和倡导者。2016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减少不安全性行为,开展性道德、性健康和性安全宣传教育和干预,加强对性传播高危行为人群的综合干预,减少意外妊娠和性相关疾病传播”

全面科学专业的性教育依赖政府、媒体、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也依赖于全社会的共同支持。



年度十大性学新闻点评专家委员会成员:

姜辉,中国性学会会长、中国性学会性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男科主任。

彭晓辉,中国性学会副会长兼性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华中师范大学人类性学方向教授

戴玉田,中国性学会常务副会长,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男科主任、教授

周辉良,中国性学会副会长、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男科学教授

方刚,性与性别专家,中国性学会理事。主要从事性多元、性教育、男性气质、反暴力研究与社会行动,中国目前最大的推动男性反对家庭暴力的组织中国白丝带志愿者网络项目的发起人和负责人,北京林业大学性与性别研究所所长。

王岳,中国科学杂志编委。法学博士,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院长助理,教授

张玫玫,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北京性健康教育研究会会长中国性学会青少年性健康教育专委会主任。

江剑平,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中国性学会理事兼性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童立,中国性学会秘书长,中国性科学杂志编委。


中国性学会性学研究院

《性科学杂志》

中国性学会

2019年1月28日